叠甲:本人很喜欢悬疑小说侦探小说,本文仅是读了约翰加纳德的《成为小说家》和《小说的艺术》后的发散

旮旯从来都是第一人称限制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即使是间接出现都极为少见。这不禁使人怀疑,旮旯是否只适合进行第一人称写作。

反过来想,如果只适合进行第一人称视角的话,是否可以进行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写作呢?设定一个具有超视角的第一人称主角会如何呢?

这个主角几乎必然是“上帝”:真正的上帝视角。

这可能会使人想到类似于毛姆那样的作家(尽管他们实际上是限制视角。主要在于这类作者所特有的略带轻蔑的高位者态度,总会让人觉得他们多少有些游离于人世)

为什么许多名著会采用全知视角呢?约翰加德纳的解释是(表述比原文激进,大概是这个意思,别攻击作者,毕竟人家已经死了😭):只有拙劣的情节才会需要通过欺骗读者(指隐瞒故事关键信息)制造悬疑,而真正有趣甚至高尚神圣的戏剧冲突只有完全展示在读者面前才能展现——这种戏剧冲突的悬疑只建立在人物的性格冲突与道德困境上;这样的悬疑是严肃文学的必要条件,任何通过刻意欺骗读者而形成的烟雾弹只会遮盖其光芒,那不如直接选择全知视角将所有信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这纯粹神圣的悬念完全占据读者的心(想象读红与黑时你的心是如何被司汤达精心编织的悬念所紧紧勾住的。而司汤达从不隐瞒,他所做的只是让人物自由行动)。

在此,旮旯传统的第一人称限制视角(不管如何转换人物叙述,旮旯终归会从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且读者所了解的信息总是不完整的,因绝大部分旮旯的悬疑就如上所言建立在对读者的欺骗上)便被作为上帝的主角解构了。

然而即使解构,旮旯也仍旧是旮旯,主角仍需具有能动性,他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他需要能够干涉故事的发展,就如大部分旮旯的主角一般。这将会是这部旮旯构思以及游玩的首要兴趣:主角需要如何干涉?是直接干扰人物的心理从而干扰其行动?还是通过对其他非人物品的干涉从而达到影响剧情发展的目的?

可以有多条路线:怎么干涉,或者不干涉。不同路线的主角会是不同的形象:《神曲》中但丁般忧伤的见证者或是《海猫鸣泣之时》中魔女般的乐子人观剧者。

为了情节合理,还需说明所谓“全知”的界限,并使其逻辑自洽,这一点需要运用到神学的经院哲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解构。全知视角写作中作者的全知无疑只局限在自己的作品里,而这部旮旯中的主角的全知也只能限于此。这看起来很像废话,但也同时说明了无论是作者还是这个“上帝”的“全知”都是有限的,是无法超越作品之外的。有经验的读者肯定已经嗅到了元神(指元小说)的味道。哲学家Bostrom就曾用数学论证过如果(此处也是我用自己的话来翻译)地球ol理论上可以做出来,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几乎肯定是某个模拟出来的地球ol中的npc。每个创造世界的作者是如此,这部旮旯中的主角亦是如此(肯定是如此)。说实在话,这是个老套的论题,很多经典电影和动画都有过这样的桥段,但另一方面经典也代表着久经考验,如果安排得当也可以有惊喜的效果。比如,主角经历了无数的故事,度过了无限的时间,而在某天发现某个人类团队正在试图创造一个模拟现实并在其中放置了一个有至高权限的意识体(无论理由),这个意识体的行为思想和主角十分相似,此时主角会作何反应?或许会直接将它摧毁吧。

基于解构进行情节设计,叙事风格和语言风格选择的自由度会很高。比如,由于主角是神,故事的叙述可以采用更具有神秘色彩的史诗式叙事(通过“意”来构建,而不是通过事件流),如《贝奥武夫》,也可以借鉴《神曲》。另一方面,意识流或电波系或许也会意外地很合适。